“好吃不如饺子”“饺子就酒,越喝越有”……如果用一样食品代表中国传统美食,非饺子莫属。公开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超过1亿人平台下单饺子,中国外文局发布的《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》中显示,“饺子”成为国外民众认知度最高的中国美食词汇。
陕西师范大学民俗餐饮文化学者、世界中餐业联合会饮食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朱立挺指出,对于中国人而言,饺子也从来就不只是一道食物,它与春节有紧密联系,由饺子引发的中国美食文化正在征服全世界人民的味蕾,赢得全球的青睐。
饺子是国力强盛物产丰盛的产物
根据199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《考古学报》第4期《薛国故城勘探和发掘报告》一文显示,1978年于今山东省滕州市出土的春秋时期薛国侯墓葬“青铜食器内密密排放着的三角形食物”,就是中国传统美食水饺,这也是国内考古发现中找到历史最久的饺子。
展开剩余72%“饺子起源已经无法考证,有一点可以证实,它是从皇室贵族里传到民间。”据朱立挺介绍,从汉代的“娇耳”到唐宋时期的“偃月形馄饨”,再到明清时期的“饺儿”“扁食”,饺子的名称和形态虽经历了多次变化,但其基本形态和制作工艺一直得以保留并传承至今。东汉时期,小麦已普遍在北方种植,延续西汉的技术,碾磨工具的发展,小麦面粉也逐步普及。而东汉初期和中期,生产力发达,国力强盛,物产丰盛。所以饺子这种面与肉、与菜融合的食品才会出现。
“作为十三朝首都,全国乃至世界的物产都会汇聚到长安,成为烹饪美食的食材。但由于食礼和物产的限定,现在常见的饺子,在汉朝直至近代都是很珍贵的食品,只能在重要的日子才能吃到。如汉代民俗定冬至之日吃饺子,民间说法是防止冻耳朵。其他时间还是不常吃。”朱立挺告诉记者,最初的饺子被叫作“馄饨”,因其形状如耳朵,寓意天地混沌初开,此习俗延续到元末。另外,饺子又有扁食,角子,交子等叫法。
过年吃饺子源于庆祝寓意
民间有除夕、初一到正月十五吃饺子的习俗,这始于明朝。因为明初经过建设,国力增强,增加了吃饺子的次数说明当时社会整体水平的提升,经济的发达。
过年在中国这个农业国家是非常重要的节日,本身年字的古意就是丰收,所以吃饺子在民俗层面有庆祝的寓意。除夕吃肉馅,有团圆的意思;初一吃素馅,为解油腻;初二和初三,待客之用;初五,破五饺子,祭财神,捏小人嘴;初六,送穷;初七,初八到十五,也都是待客,因为饺子本身就含招财进宝的寓意。十五年马上过完了,有些家庭成员要远行,再吃一顿寓意团圆。
饺子发展到现在,非常普遍,南北方都有。从烹饪方式讲:有水饺,蒸饺,煎饺,油炸饺子,还有衍生的品类,如燕饺,烧麦,锅贴、菜盒、米饺等。
南北差异主要体现在饺子皮、饺子馅和吃法上。南方饺子皮通常较薄,而北方则更倾向于手工擀制的饺子皮。在饺子馅方面,南方人偏好细腻嫩滑的肉馅,通常使用八瘦二肥的肉馅,并且蔬菜比例较大,以保持清甜爽口;而北方人则更喜欢香而有嚼头的肉馅,通常使用七瘦三肥的肉馅,且肉的比例多于蔬菜。此外,南方人调饺子馅时常用料油,而北方人则更喜欢加入芝麻油以增加香气。在吃法上,南方人常蒸饺,并搭配高汤食用,而北方人则偏好水饺,通常干捞蘸酱食用。
南北方的饮食文化背景对饺子的制作和食用习惯也有显著影响。北方气候干燥寒冷,因此饺子的制作更注重油脂的使用,外皮金黄酥脆,内馅饱满多汁,以满足迅速补充能量的需求。北方人的饮食习惯较为粗犷直接,煎饺作为早餐的选择之一,搭配豆浆或豆腐脑,既暖身又暖心。南方气候湿润温暖,食物更注重清淡与鲜美,煎饺外皮柔软而有韧性,内馅细腻且注重调味,符合南方人的口味偏好。
时至今日,中国人仍然延续春节期间吃饺子,不仅是“更岁交子”辞旧迎新,更有盼望新的一年能够吉祥如意、幸福安康之意。北方地区,除夕包饺子会将硬币、糖果等包入饺子中,寓意“新年彩头”,这种将情感与饺子紧密相连的表达方式,是中国传统文化血浓于水、尊老爱幼、团结和睦的家风的传承,岁岁年年,生生不息。
文/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明 图/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谢伟股票交易APP
发布于:北京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