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8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入1.73亿元,占总成交额25.17%,游资资金净流出8696.16万元,占总成交额12.62%,散户资金净流出8647.69万元,占总成交额12.55%。
李世民杀了单雄信后,下旨斩草除根,徐茂公领命到达单府,看着单雄信的妻子和一对儿子浑身脏污,抱在一起,眼神中满是惧色。他一时间竟动了恻隐之心,于是偷偷安顿二人,寻来假尸向李世民复旨。
贞观元年的长安城,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后的李世民终于坐上了皇位。这场手足相残的政变不仅改变了大唐的历史进程,也让这位年轻的帝王对身边人的态度有了微妙的转变。
从贞观二年起,李世民对功臣的态度逐渐变得谨慎起来。那些曾在玄武门之变中出生入死的将领们,渐渐感受到了来自皇权的压力。
当年在玄武门外奋勇杀敌的功臣们,此时多数被调离京城,分派到各地任职。这种调遣表面上是为了巩固大唐的统治,实则是李世民在分散功臣势力。
对于那些降将,李世民的态度更是日趋严厉。特别是在王世充一案后,凡是与王世充有关的将领,几乎都被清算。
单雄信的死,成为了一个转折点。
斩杀单雄信后,李世民对待降将的政策更加严苛。不仅要杀降将本人,更要斩草除根,诛其九族。
这种做法在军中引发了不小的震动。那些曾经投靠李唐的将领们,开始反思自己的处境。
徐世勣作为朝中重臣,地位虽然稳固,但也感受到了这种微妙的气氛变化。作为单雄信的故交好友,他在朝中的言行更加谨慎。
玄武门之变后,李世民对功臣的重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。他开始培养新的将领,逐步替换那些跟随他打天下的老臣。
李世民深知,一个新建立的王朝最怕的就是功臣集团做大。前隋的教训就在眼前,他不允许历史重演。
为了削弱功臣势力,李世民采取了多项措施。其中包括限制功臣子弟继承父职、分化功臣集团、打压功臣家族等。
这种政策的实施,让不少功臣感到失望。他们中有些人开始远离朝廷,有些人则选择隐忍不发。
这种积怨日深的结果,在两百多年后的黄巢起义中得到了集中爆发。当年那些被打压的功臣后代,纷纷加入起义军,与李唐政权展开了殊死搏斗。
贞观年间的一个清晨,徐世勣接到了李世民的密旨。这道圣旨的内容很简单:斩杀单雄信全族,不留后患。
徐世勣和单雄信的交情可以追溯到瓦岗起义时期。那时的瓦岗军中,单雄信负责冲锋陷阵,徐世勣主管谋划,两人配合默契。
在瓦岗军时期,单雄信曾多次救过徐世勣的性命。在李密设计陷害徐世勣时,是单雄信挺身而出,扣头求情。
这些往事在徐世勣接旨时一一浮现。他清楚地知道,违抗圣旨的后果有多严重。
长安城外的单府已经破败不堪。自从单雄信被处死后,整个府邸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。
府中的下人早已四散而去,只剩下单雄信的妻子带着两个儿子艰难度日。邻里们虽然同情单家的遭遇,但在这个时局下都不敢伸出援手。
徐世勣带着圣旨来到单府时,整个院落一片凄凉。曾经气势恢宏的将军府,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。
单雄信的妻子认出了徐世勣,她知道丈夫与徐世勣的交情。但此时的徐世勣是奉旨而来,这让单家人倍感压力。
徐世勣环顾四周,发现单府附近有一处义庄。那里经常有无人认领的尸体。
他立即派心腹前往义庄,寻来三具与单家人体型相仿的尸体。这些尸体被送入单府,为接下来的计划做准备。
随后,徐世勣暗中安排人将单雄信的妻儿送往终南山下的一处庄园。那里是徐家的产业,位置偏僻,便于藏身。
为了让这个计划更加可信,徐世勣还特意在单府纵火。大火过后,那三具义庄的尸体被烧得面目全非。
第二天,徐世勣向李世民复命,称单家人已经伏诛。他将烧焦的尸体作为证据呈上,获得了李世民的认可。
从此以后,单雄信的妻儿在终南山下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。徐世勣派人暗中保护照料,确保他们的安全。
就这样,单家人在徐家的庇护下慢慢发展壮大。多年后,单家的长子单道真凭借自己的才能,被朝廷任命为凉州司马。
单雄信之子单道真在凉州任职期间,他继承了父亲的军事天赋,又善于安抚民心,使得凉州地区局势稳定。
在单道真的带领下,单氏一族在凉州逐渐站稳脚跟。他们表面上效忠朝廷,实际上一直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力量。
随着时间推移,单氏家族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。他们通过联姻、经商等方式,与当地其他大族建立了密切的关系。
这种发展模式,在唐朝其他功臣后代中也很常见。那些被排挤的功臣家族,往往会选择在地方上发展势力。
李世民后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。他开始调整对功臣后代的政策,给予他们一定的政治空间。
但这种政策调整为时已晚。功臣们对朝廷的不满已经深深植根在心,并且代代相传。
到了唐朝中后期,朝廷的统治能力逐渐衰弱。地方上的大族势力却越来越强大,这其中就包括单氏家族。
公元八百七十四年,黄巢起义爆发。
在起义军中,单氏后人扮演了重要角色。单兴、单盛等人都是黄巢军中的主要将领。
他们加入起义军并非偶然。两百多年来,单氏家族一直保存着对李唐王朝的怨恨。
这场起义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。皇室不得不逃离长安合法配资炒股,藩镇割据的局面更加严重。